研究表明:提高数字金融能力,相对贫困概率可降低16%以上

来源:阿里研究院编辑: 斌卡 2019-12-07 14:16
核心提示:
贫富差距的缩小不仅关乎社会公平,也有利于经济的长期增长。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已有8.5亿人摆脱了绝对贫困,创造了人类减贫史的奇迹;但相对贫困依然存在。不久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12月7日,由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及蚂蚁金服集团研究院共同发起的”数字金融研究开放计划“发布了一项最新研究:数字金融能力的提升,会显著降低相对贫困概率。

 

在分析中国家庭金融调查2017年的数据后,上述研究发现:当数字能力在0-6分之间变化时,每增长1分,相对贫困概率下降16.51%,而金融能力每增长1分,相对贫困概率会下降18.75%;与此同时,数字能力的提升又会显著提升金融能力,从而共同推动减贫。

 

事实上,40年来中国为全球范围内消除贫困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经验,其中数字金融的普及尤其值得一提。近年来,数字化推动着中国金融服务不断下沉,金融产品不断创新,越来越多的人正在通过数字化手段享受到移动支付、互联网信贷、大病互助等金融服务所带来的发展机会。

 

例如,今天无论身处北京的繁华街区还是偏远地区的小镇,小商家都可以使用支付宝收款,再凭借积累的信用从手机上在线获得网商银行的贷款,及时为生意提供支持。网商银行数据显示,过去一年,西藏、陕西、河南等中西部地区贷款需求增长最快。对于个人而言,也可以突破区域限制,凭借信用在支付宝上获得消费贷款。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普及、金融科技创新及金融服务可得性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通过认识、观察和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获得了数字金融能力,特别是那些传统金融无法服务的群体,这对于降低整体的贫困率有积极意义。”参与这项研究的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罗煜说。

 

这与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的发现不谋而合:2011-2018年,移动支付正在打破传统的“黑河—腾冲分割线”,令东西部金融服务可得性的差距缩小了15%,移动支付不仅有助于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增加新注册企业的数量,甚至还能提高老百姓的收入水平。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表示,“通过发展数字金融降低相对贫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通过8年数据的跟踪,我们发现数字金融可以缩小东西部之间金融服务可得性的差距,现在又进一步证明了数字金融能力的提高可以有效减贫,这非常值得进一步研究,为巩固脱贫攻坚提供更多的政策思路。
分享
0
评论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分享到: